欣然接受批評的海洋科學家

  • 「每當學生向我提問,我總會先問他們的想法和背後的原因,才告知他們我的意見和評語。」胡紹燊教授說。
若有同事和學生挑戰他的研究,海洋科學家胡紹燊教授總是無任歡迎。「稱讚我其實並沒有什麼作用。大家越是就我的研究提出反駁,我越是高興,因為這樣我才能進步。」他說。
 
聯合國曾委任13位頂尖海洋科學家,就全球海洋環境議題提供建議,胡教授正是其中一位。他在2016年加入香港教育學院科學與環境學系,出任生物科學研究講座教授,並身兼策略發展工作組主席,負責增強教院在教學、研究及知識轉移方面的優勢。
 
找到心之所繫
1971年,胡教授畢業於中文大學,但他幼年和成長期相當反叛,更一直對讀書沒興趣;可是,當他申請修讀香港大學哲學碩士課程遇上Brian Morton教授之後,便從此改變了他的生命。「Morton教授帶我去潛水,千奇百態的海洋生物令我十分著迷。」胡教授憶述。自此之後,他開始發奮圖強,努力向學。
 
完成哲學碩士課程後,胡教授榮獲英聯邦獎學金,於1974年赴笈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攻讀博士,並師從著名科學家Dave Randall教授。胡教授說:「每當我向Randall教授提問,他有一半的回應總是:『我不知道,但可能是……』這令我好生奇怪,卻給我一個嶄新的思考角度:很多人或許是自卑感作祟,所以不敢坦然向他人表示對某些事物並不認識。其實,作為科學家,我們應該承認自己的不足,並要不斷學習和改進。」後來,胡教授的博士論文贏得兩項競爭激烈的國際大獎。  
 
1978年,胡教授以研究科學家身份加入當時的漁農處,負責研究海洋污染。1985年,他成為漁農處漁業研究站署理主管。雖然工作穩定,薪酬不俗,他卻渴望能在大學自由地研究。1988年,機會終於來了,他加入剛成立的城市理工學院任首席講師。1990至1993年間,胡教授移居澳洲,任維多利亞大學環境管理學系系主任;1993年,他重返香港,任香港城市大學生物化學學系的創系系主任及講座教授;2009年,獲香港大學聘任為生物科學院院長及講座教授, 2016年1月,胡教授加入香港教育學院。
 
具全球影響力的研究
多年來,胡教授一直研究污染及環境壓力對海洋生物和生態系統的影響,並致力進行具前瞻性及對全球有影響力的研究。2012年,他發現缺氧可擾亂魚類的荷爾蒙系統,從而降低其繁殖力,並產生較多雄性的下一代。這項發現引來全球關注,並獲多個國際媒體與期刊報導。「我現正研究環境壓力對魚類的表觀遺傳及隔代遺傳有何影響。」胡教授說。
 
他所發明的「人工青口」,能監測海水中的重金屬含量, 並獲遍及六大洲22個國家共同參與的全球研究計劃所採用。這個新裝置首次令科學家能夠比較世界各地海水的重金屬含量。「我們利用人工青口追蹤污染源頭 和時空變化。」他解釋說。胡教授曾擔任一項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資助的「卓越學科領域」的首席研究員。在為期十年的研究中,他帶領29名來自六所本地大學的學者,與十名世界頂尖科學家合作,為香港建立研究海洋環境的核心實力。「我們合作無間,也彼此學習。2009年,這項卓越學科領域團隊更被選拔為國家重點實驗室,令我十分欣喜。」 
 
胡教授有一套獨特方法刺激學生獨立思考和自主解難。「每當學生向我提問,我總會先問他們的想法和背後的原因,才告知他們我的意見和評語。」他說。胡教授的目標,是要培育學生成為優秀科學家,並能青出於藍。「我有三名學生已成為世界 知名科學家。教師最大的滿足感,莫過於看到學生成功。」
 
 
 
科學與環境學系
 

 

 

 

胡教授在香港大學哲學碩士課程遇上Brian Morton教授

 

 

 

胡教授和他所發明的「人工青口」

 

 

 

第四屆海洋污染及生態毒理學國際會議

 

 

 

胡教授致力進行具前瞻性及對全球有影響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