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背景學生的靈性健康

  • 「不同學生群組之中,香港主流學生和內地新移民學生通常是最不快樂的,靈性健康的狀況亦是最差的。」袁月梅博士說。
黃老師在九龍一所中學任學生輔導主任逾二十年。一直以來,她均是以輔導一般學生的方法,輔導內地新移民學生,因為她從沒收到什麼特別的投訴。但自從看過教育政策與領導學系副教授及副系主任袁月梅博士一份關於不同文化背景年輕人的身心健康研究報告後,她改變了想法。
 
「研究結果公佈後,袁博士告訴我,新移民學生需要針對性的關注和支援,不能以『一視同仁』方式去回應。通常他們面對問題時不願坦然相告或尋求協助。」黃老師說。自此,她用心盡力地接觸新移民學生,協助她/他們融入香港社會。她的學校亦參加了改善學生心理健康的計劃,協助學生舒減壓力與減低獨孤感。
 
出人意表研究結果引來傳媒注視
袁博士的研究以不同文化背景青少年的個人身份認同、靈性及身心健康為焦點,當中包括來自巴基斯坦及尼泊爾的南亞裔學生,以及來自內地的新移民學生。袁博士採用量化及質化混合研究方法,聚焦於不同群組學生的生活滿足感和靈性健康,邀請了來自28所中學逾15,000名的學生參加了是項研究。
 
部分研究結果出人意表,吸引本地及國際傳媒注視。例如,南亞裔學生由於有緊密的家庭社會網絡及信仰傳統,較其他群組的學生快樂,因而也較少誤入歧途。香港公營廣播機構香港電台第五台,以及總部設於多哈的半島電視台都報道了相關的研究結果。
 
袁博士覺察到,靈性健康與個人整全健康有顯著關聯,並發現華裔青少年較重視學業成就,有時甚而忽略其他方面的個人發展。這也許解釋了為何華裔學生看來不及南亞裔學生那麼樂觀。本港近期接連出現學生自殺事件,今年已有22人喪生,或可歸咎於因學業不理想而產生的憂慮或抑鬱。
 
袁博士說:「不同學生群組之中,香港主流學生和內地新移民學生通常是最不快樂的,靈性健康情況亦是最差的。因此,為促進香港學生全人發展,整合了的生命、靈性和價值教育應要在課程中貫徹執行。」
 
領袖及整合活動
袁博士根據研究結果,設計了一個領袖銜接計劃,將教院學生與不同背景學生連繫一起,藉著各種社區服務,如學習中文、建立身份認同、發展個人天分等,促進他們的個人整全健康。
 
不願透露真實姓名的Karen是計劃其中一位年輕成員,四年前移居香港,現為中三學生。她參與探訪教院計劃後,深受啟發:「大學生可以因應自己興趣自由學習,實在令我驚訝。而分享環節中,我也感受到,這群大哥哥大姐姐是要付出多年努力,才能如此博學與成熟。」
 
Karen反思,要藉著追求知識來加強與香港的連繫。在她眼中,教院學生的「深度和學養」有助他/她們在社會立足。「那天看到的一切激勵了我的鬥志,拓闊了我的視野,讓我找到方向,從而更有自信地堅持下去。」她總結地說。
 
 
 
教育政策與領導學系

 

袁月梅博士
教育政策與領導學系副教授及副系主任

 

 

 

袁博士的研究以不同文化背景青少年的個人身份認同、靈性及身心健康為焦點,當中包括來自巴基斯坦及尼泊爾的南亞裔學生,以及來自內地的新移民學生。

 

 

 

袁博士根據研究結果,設計了一個領袖銜接計劃,將教院學生與不同背景學生連繫一起,藉著各種社區服務,如學習中文、建立身份認同、發展個人天分等,促進他們的個人整全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