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宇宙奧秘

 

神秘的黑洞,令不少人為之著迷。童年時向兄長借閱一本太陽系圖書,開啟了科學與環境學系副教授陳文豪博士通往天文學的大門。高中開始,他參與業餘天文組織,後於大學專攻物理學,接觸宇宙暗物質(dark matter),自此深深「掉進黑洞研究的興趣裡」。

 

陳博士於2017創科博覽天文講座發表演說

暗物質研究新章

 

暗物質一直是不少天文學家醉心研究的課題,它主宰著宇宙膨脹和星系形成,惟人類卻對它所知甚少。 

 

近月,陳博士選定其中兩個與地球最接近的黑洞(A0620-00和XTE J1118+480)作為研究對象,透過電腦模擬阻力模型,計算黑洞伴星(companion star)的公轉速度,間接證實黑洞外圍存在大量暗物質,對伴星構成巨大阻力,令其公轉速度減慢。 

我認為自己有責任與年輕人分享科學知識。

 

一直以來,天文學界普遍透過觀測伽瑪射線及重力波,以探測黑洞周遭是否有暗物質存在,然而此舉往往講究時機,依賴罕見天文現象例如黑洞合併出現。陳博士稱:「這次研究突破傳統限制,為研究暗物質開拓了一條新路徑。」結果並已通過同儕評審,刊載於《天文物理期刊通訊》。 

 

科學與神學兼修 

 

陳博士說:「我對神秘的事物特別感興趣,尤其是看不見,但與人類知識相關的。」大學畢業後,他攻讀天體物理學碩士及博士課程,後分別取得神學碩士及哲學博士,形容自己「古靈精怪」,因大部分學者均會選擇專攻單一學科,而他卻「甚麼都觸碰」。 

 

陳博士與其研究用的65米天馬望遠鏡合照

在旁人眼中,科學與神學存在衝突。作為物理學家,陳博士習慣用「力」去解釋不同事物。他說,科學與神學之間的確存在「張力」,但正正因為存在張力,才有學術討論和研究價值,而當中的張力並不是大得不能調和。事實上,獨特的學術背景反帶來好處,令他審視事物時有更寬廣的視野,擁有不同面向的思考,可把不同的東西串連在一起。 

 

高考成績足以報讀醫科,最後卻忠於所好,選擇物理系。陳博士說:「我相信任何人在自己感興趣的範圍,能力才可得到最大發揮。」寄語年輕人要奮力追求一己志向。